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厍红英)近日,恒山风景区技术科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景区内具有百年历史的标志性古树悬根松树干基部出现异常蛀孔及红褐色木屑堆积现象。经初步判断疑似外来入侵物种红脂大小蠹危害,景区随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邀请大同市林业资源防治检疫监测中心的专家团队开展联合鉴别与防治工作。通过科学手段精准施策,成功遏制了虫害扩散风险,为珍贵生态资源筑牢安全屏障。

中心专家团队抵达现场后,立即对悬根松展开系统勘查。技术人员发现,树干基部存在多个直径约5毫米的侵入孔,孔口堆积着红褐色蛀屑,与红脂大小蠹的典型危害特征高度吻合。经解剖树皮,专家确认蛀道内存在体长约8毫米的暗红色成虫,其前胸背板刻点密集、鞘翅端部粗糙的形态特征,与《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记载的红脂大小蠹基本一致。
据介绍,红脂大小蠹原产于北美地区,自1998年首次在我国山西发现以来,已扩散至12个省份,成为威胁松科植物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该虫具有强扩散性和高致死率,其成虫可携带伴生真菌协同破坏树木输导组织,导致健康松树在3-6个月内枯死。此次在景区内发现该物种,凸显了外来入侵生物防控的紧迫性。
针对悬根松的特殊生态价值及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专家团队制定了“内吸熏蒸+物理阻隔”的综合防治方案。在虫孔注药环节,技术人员采用高压注射器将稀释后的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原液注入蛀道,利用药剂直接杀灭隐蔽生活的成虫与幼虫。为防止药剂挥发,注药后使用黏土密封侵入孔,形成封闭杀虫空间。“红脂大小蠹世代重叠、扬飞期长,传统喷药难以奏效。”专家指出,“本次选用内吸性药剂可通过树木导管系统传导至各个部位,对潜伏在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害虫形成持续杀灭效果。”据《红脂大小蠹防治技术规程》显示,该方法的虫孔死亡率可达92%以上。
为防止虫害扩散,技术人员同步对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油松等寄主植物展开拉网式排查,清除枯死木株,并对潜在风险树木实施施肥以增强树木的长势,并采用预防式防治来阻断害虫来的危害及扩散路径。中心专家团队要求景区管理人员,要建立“月监测+年普查”制度,配备信息素诱捕器进行虫情预警。
大同市林业资源防治检疫监测中心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强化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体系,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手段,织密生态安全防护网,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坚实技术支撑。